top of page

2023年化工青年学者香港交流会

主题:香港大学学术交流

时间:2023年8月5日(星期六);下午14:00-17:00

地点:香港大学(香港岛中西区薄扶林道)Lecture Theatre A, 周亦卿楼Chow Yei Ching Building

 

 

 

 

 

 

访问香港大学的参与人员及详细介绍

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计14人:徐建鸿教授(清华大学、2人)、韩优教授(天津大学、1人)、魏嫣莹教授(华南理工大学、1人)、肖静教授(华南理工大学、2人)、李立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1人)、王彧斐教授(中国石油大学、1人)、刘瑞霞研究员(中科院过程所、1人)、莫一鸣研究员(浙江大学、1人)、冯翔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1人)、孔湉湉、刘洲、及齐成(深圳大学、3人)

嘉宾 2 人:侯旭(厦门大学)、陈苏(南京工业大学)

 

1.   徐建鸿教授(清华大学骆广生团队骨干) 及随行1人

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微化工过程与多相微流控技术研究,致力于多相微分散体系的传递与反应过程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 AIChE J、Chem Eng Sci、Lab Chip、Adv Funct Mater、Small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160 余篇,被他引 4000 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转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5完成人)和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 侯旭教授

男,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等。致力于仿生科学与技术研究,出版了两本国际学术著作,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如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国家科学评论,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C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5项。Cell 旗下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杂志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3. 陈苏教授

男,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精细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点、光子晶体材料、纳微宏无机-有机分子组装功能高分子材料、前端聚合反应工程、微流控技术、水凝胶材料、超级电容器等。同时,从事面向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领域涉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荧光材料、LED发光器件、水性树脂等。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63”重大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美国Celanese公司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重点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Macromolecule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担任Journal of Nanomaterials杂志客座主编。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际纳米技术与应用纳米技术成果大赛获银质奖1项。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合成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4.   韩优教授1人(天津大学马新宾副校长团队骨干)

女,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英才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Energy Advances期刊副主编、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委会委员。 2008年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和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计算化学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至201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Phys. Rev. Lett.、ACS Catal.、AIChE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70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近20件,2021年被全球华人化工学会评为未来化工学者(全球8人入选)。

 

5.   魏嫣莹教授 1人(清华大学王海辉教授团队骨干)

女,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绿色化学品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围绕化工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的国家重大需求,以二维材料膜为主要研究方向,针对二维纳米片的层间结构调控规律及二维膜限域孔道内分子传质规律两大关键问题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应邀在中美化工会议、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等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十余次。在Nat. Sustain., Nat. Commun.、Sci. Advances、AIChE J.、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篇,合作完成英文专著2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2项,授权20项,PCT专利1项,参与制定地方/团体标准3项。相关研究成果转化的创业项目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担任Advanced Membranes青年编委、Front. Chem. Sci. Eng. (中国工程院院刊系列)特邀编辑、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客座编辑;担任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大会GCCES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青年委员会委员。入选洪堡学者,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等。

 

6.   肖静教授及随行 1人

女,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工吸附分离和新型分离过程/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工业气体分离、燃油脱硫、环境微污染物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十余项。近年在AIChE J 、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等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7篇论文入选ESI 高引论文,论文SCI 他引3500 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授权10余件,转让4件。十多次应邀在AIChE年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做主题、邀请或口头报告,兼分会主席2次。担任《中国化学工程学报》青年编委,化工工程强化青委会委员,兼多个重要国际期刊的审稿人。获2016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入选2015年“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

 

7.   李立博教授 1人

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辨识分离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化工过程强化专委会青年委员。长期从事新型多孔材料制备、功能化及能源气体分离与纯化方向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ance Materials、AICHE. J.等国际著名化学化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4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优青),国家973计划(前期),山西省煤层气联合基金,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二等奖(1/5),2021年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8/10),2021年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5),2019年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5),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一等奖(1/4),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分子筛新秀奖等。

 

8.   王彧斐教授 1人

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8月获曼彻斯特大学过程系统集成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过程能量系统集成,设施布局智能设计,供应链优化等。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6篇,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项,著有论著4本,并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4本。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9.   刘瑞霞研究员1人(张锁江院士团队骨干)

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承担科技部纳米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目前已发表SCI 论文50 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在2012 年获得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受邀为Elsevier、Springer和In Tech open英文专著撰写4个章节,申请发明专利18 件,其中PCT 专利2 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绿色催化,高值化学品合成、清洁能源转化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系统研究,在新型催化材料开发、催化机理研究、反应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结果。目前3项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并制定行业离子液体标准1项。

 

10.莫一鸣教授 1人

男,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海外优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青年卓越人才,博士生导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之后直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师从美国工程院与科学院院士Klavs F. Jensen教授。至今以一作在Science等杂志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具有丰富的多领域交叉的科研经历,包括:电化学有机合成、高通量筛选与人工智能等。

 

11.冯翔教授1人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国际催化反应工程Gianni Astarita青年学者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称号。围绕选择性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结构调控与反应强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IChE J., Sci. Bull., ACS Cat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23篇IF>10),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军工项目20余项。担任Nano Res.客座编辑、Chin. J. Chem. Eng.青年编委、Rare Metals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委员会青年委员。

 

ALL INTERESTED ARE WELCOM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Prof. A. Shum at 3917 7904.

香港大学学术交流.jpg
  • Instagram
  • Facebook

Contact Us

Address

Copyright ©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 Privacy Policy

Tel: (852) 3917 2635

Fax: (852) 2858 5415

Email: mech@hku.hk

7/F, Haking Wong Building, Pokfulam Road, Hong Kong

bottom of page